2010年12月28日 星期二

石虎

豹貓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豹貓


保護狀況

無危(IUCN 3.1)[1]
科學分類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科: 貓科 Felidae

屬: 豹貓屬 Prionailurus

種: 豹貓 P. bengalensis


二名法
Prionailurus bengalensis
(Kerr, 1792)

豹貓(學名:Prionailurus bengalensis) 是產於亞洲的貓科動物,許多台灣的地方民眾則習稱為石虎。

豹貓的體型與家貓大致相仿,但各亞種的差別比較大,例如印度尼西亞的亞種平均體長45厘米,尾長20厘米,而西伯利亞的亞種體長則達到60厘米,尾長40厘米。

豹貓的毛皮也有很多種顏色:南方的豹貓為黃色,北方的則為銀灰色。胸部及腹部是白色。豹貓的斑點一般為黑色。

豹貓是夜行動物,通常以齧齒類、鳥類、魚類、爬行類及小型哺乳動物為食。除了交配季節外,它們一般為獨處。豹貓的妊娠期為65-70天,每胎2-4個幼仔。

果子狸

果子狸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果子狸


保護狀況

無危(IUCN 2.3)
科學分類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科: 靈貓科 Viverridae

亞科: 棕櫚狸亞科 Paradoxurinae

屬: 花面狸屬 Paguma
Gray, 1831
種: 花面狸 P. larvata


二名法
Paguma larvata
(Hamilton-Smith, 1827)
異名
Gulo larvara Hamilton-Smith, 1827


果子狸又名花面狸、白鼻芯,是一種哺乳動物,主要在華南地區出沒。

果子狸軀體瘦長,成年個體長45-65厘米,重4.5-8千克。果子狸外形似家貓,顏面狹長,鼻吻前突,頸短面粗,眼睛大而圓,兩耳較小,上層背部兩側有20根黑白相間、富有彈性的鬍鬚,頭部被毛有7塊大小不同黑、白相間的斑塊,故稱花面狸。

果子狸四肢粗短,足具5趾,趾端有爪,非常鋒利。趾掌無毛,掌麵皮肉增厚,富有彈性。尾巴粗壯有力,長30—40厘米,約佔體長的2/3,在跳躍、攀登時能起平衡作用。

果子狸主要分布於中國大陸、台灣、中南半島、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緬甸、印度、不丹、尼泊爾等地區,且在中國大陸廣泛分布,北起北京西郊、山西省大同、陝西省秦嶺山地、四川西部一直到西藏南部的喜馬拉雅山區,南到海南島和雲南,生活于海拔200-1000米的山林中。

果子狸食性獨特,主要吃植物,尤其喜食水果,與別的食肉目動物不同。動物性食物是次要食物。鼠類是果子狸最喜食的動物性食物,也吃蛇、鳥、蛙、蚯蚓、小昆蟲等。

果子狸屬夜行性動物,具有晝伏夜出的習性。人工飼養的果子狸這種習性並不明顯。

目錄 [隱藏]

食蟹獴

食蟹獴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食蟹獴

保護狀況

無危(IUCN 3.1)[1]
科學分類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科: 獴科 Herpestidae

屬: 獴屬 Herpestes

種: 食蟹獴 H. urva



Hodgson, 1836
食蟹獴(學名 Herpestes urva,又名棕簑貓) 是一種產於印度西北部、尼泊爾、緬甸、東南亞等地的獴,中國南方地區也能看到。

食蟹獴體色通常為灰色,面部和頸部兩側會有白色的斑點。除了以蟹類為食外,它們也吃魚、蝸牛、蛙類、齧齒類、鳥類、爬行類以及昆蟲。食蟹獴在日間活動,游泳技術高超,一般居住在水邊或濕地中。

台灣雲豹

台灣雲豹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台灣雲豹


保護狀況

極危,可能絕滅(IUCN 3.1)
科學分類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科: 貓科 Felidae

屬: 雲豹屬 Neofelis

種: 雲豹 N. nebulosa

亞種: 台灣雲豹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轉到: 導航, 搜尋
台灣雲豹


台灣雲豹郵票
保護狀況

極危,可能絕滅(IUCN 3.1)
科學分類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科: 貓科 Felidae

屬: 雲豹屬 Neofelis

種: 雲豹 N. nebulosa

亞種: 台灣雲豹 N. n. brachyura



Swinhoe, 1862
台灣雲豹(學名:Neofelis nebulosa brachyura),屬於台灣特有亞種的貓科動物,也是台灣本島最大型的野生動物之一。儘管自80年代中期起,便無人再親眼看到野生台灣雲豹的蹤跡,然而,牠一直被視為是最珍貴的野生動物,甚至屬於台灣原住民之一支的魯凱族好茶部落,還認為他們的祖先就是從台灣雲豹變來的。台灣雲豹原為棲息在中低海拔闊葉林間的大型貓科動物,在土地被大量開發之後,台灣雲豹被迫遷往高山,最後的棲息地是玉山和大武山。

N. n. brachyura



Swinhoe, 1862
台灣雲豹(學名:Neofelis nebulosa brachyura),屬於台灣特有亞種的貓科動物,也是台灣本島最大型的野生動物之一。儘管自80年代中期起,便無人再親眼看到野生台灣雲豹的蹤跡,然而,牠一直被視為是最珍貴的野生動物,甚至屬於台灣原住民之一支的魯凱族好茶部落,還認為他們的祖先就是從台灣雲豹變來的。台灣雲豹原為棲息在中低海拔闊葉林間的大型貓科動物,在土地被大量開發之後,台灣雲豹被迫遷往高山,最後的棲息地是玉山和大武山。

臺灣黑熊

台灣黑熊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台灣黑熊


保護狀況

瀕危(IUCN 3.1)
科學分類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科: 熊科 Ursidae

屬: 熊屬 Ursus

種: 亞洲黑熊 U. thibetanus

亞種: 臺灣黑熊 U. t. formosanus




台灣黑熊(學名:Ursus thibetanus formosanus、布農族語:Duma)胸前的V字型斑紋是亞洲黑熊共有的特徵,是亞洲黑熊的台灣特有亞種,台灣黑熊目前現存族群數量不多,出沒於台灣中央山脈海拔1000公尺—3500公尺的山區,活動範圍可達50平方公里。早在1932年日本探險家掘川安市所著的《台灣哺乳動物圖說》中,就已經出現台灣黑熊的圖版。最近的一次目擊紀錄則發生在2009年5月20日,東華大學學生劉曼儀、施金德在玉山國家公園瓦拉米山屋步道追蹤山羌時近距離目擊黑熊並加以拍照攝影。

2010年12月27日 星期一

數據
安地斯山脈東西寬的平均是241 公里,最寬處在阿里卡(Arica)至聖他克盧斯 (Santa Cruz)之間,寬約750公里,。整個山脈的平均海拔3,660 米,有許多高峰終年積雪,海拔超過6000米。

長約7500公里,是喜瑪拉雅山脈的三倍,也是陸地上最長的山脈‎‎,相對於海底及地球最長的山脈中洋脊(長約8000公里)。

[編輯] 組成
由白堊紀時代形成的花崗岩組成,是南極洲板塊擠壓摺曲南美板塊時所隆起的,屬大洋地殼。學者認為,過去的 2800 萬年間,由地殼運動所造成的火山爆發與地震,將安地斯山脈的高度提升了1,500 米。

[編輯] 分布
屬科迪勒拉山系,從智利的最南端合恩角,穿越阿根廷、玻利維亞、秘魯、厄瓜多和哥倫比亞。 在委內瑞拉,安地斯山脈分成三個不同的山脈,其中一條山脈一直延伸到太平洋海岸。 學者常將安地斯山分為北中南三段:

北段安地斯山,位於哥倫比亞,朝北向東延伸,最後加勒比島的島弧相連。
中段安地斯山,從秘魯到智利,在此山脈由西北轉為東北走向。此地安地斯山的寬度最大,也有最多的火山活動遺跡,據知有超過900個的火山,高度由5000到7000公尺
南段安地斯山,從智利一直到巴塔哥尼亞海岸,這一段有相當多的活火山。
[編輯] 最高峰
安地斯山最高峰是位在阿根廷內的阿空加瓜山(Aconcagua),海拔6962米,是世界上最高的火山,也是最高的死火山。此外安地斯山脈中的科托帕希峰(Cotopaxi)是世界最高的活火山,海拔5897米

[編輯] 礦脈
安地斯山脈礦脈豐富,特別是銅礦,世界最大的地下銅礦採礦場就在此山脈中,在地底深達1200米,採礦坑道總長超過2000多公里。
數據
安地斯山脈東西寬的平均是241 公里,最寬處在阿里卡(Arica)至聖他克盧斯 (Santa Cruz)之間,寬約750公里,。整個山脈的平均海拔3,660 米,有許多高峰終年積雪,海拔超過6000米。

長約7500公里,是喜瑪拉雅山脈的三倍,也是陸地上最長的山脈‎‎,相對於海底及地球最長的山脈中洋脊(長約8000公里)。

[編輯] 組成
由白堊紀時代形成的花崗岩組成,是南極洲板塊擠壓摺曲南美板塊時所隆起的,屬大洋地殼。學者認為,過去的 2800 萬年間,由地殼運動所造成的火山爆發與地震,將安地斯山脈的高度提升了1,500 米。

[編輯] 分布
屬科迪勒拉山系,從智利的最南端合恩角,穿越阿根廷、玻利維亞、秘魯、厄瓜多和哥倫比亞。 在委內瑞拉,安地斯山脈分成三個不同的山脈,其中一條山脈一直延伸到太平洋海岸。 學者常將安地斯山分為北中南三段:

北段安地斯山,位於哥倫比亞,朝北向東延伸,最後加勒比島的島弧相連。
中段安地斯山,從秘魯到智利,在此山脈由西北轉為東北走向。此地安地斯山的寬度最大,也有最多的火山活動遺跡,據知有超過900個的火山,高度由5000到7000公尺
南段安地斯山,從智利一直到巴塔哥尼亞海岸,這一段有相當多的活火山。
[編輯] 最高峰
安地斯山最高峰是位在阿根廷內的阿空加瓜山(Aconcagua),海拔6962米,是世界上最高的火山,也是最高的死火山。此外安地斯山脈中的科托帕希峰(Cotopaxi)是世界最高的活火山,海拔5897米

[編輯] 礦脈
安地斯山脈礦脈豐富,特別是銅礦,世界最大的地下銅礦採礦場就在此山脈中,在地底深達1200米,採礦坑道總長超過2000多公里。


資料來自維基